近年來,張掖市山丹縣積極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規律,落實非遺保護、傳承、弘揚、傳播及非遺牽手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等重點任務,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,凸顯非遺的地域性、獨特性,更好地促進非遺旅游融合,讓古老的非遺韻律在山丹旅游中重新舞動!
非遺進景區 提升自然資源文化內涵
山丹縣文體廣旅局積極推動非遺項目和旅游景區聯合,開展“非遺進景區”活動,將非遺文化、非遺文創產品與景區文化、景區經濟相結合,力爭每個景區都有非遺項目駐場展覽或展演。通過“民俗展演+節事活動”,助力打造宜居宜游的全域旅游生態。利用鐘山寺、大佛寺、賜兒寺、祁店“冬至”、“二月二”龍抬頭等知名節慶品牌,組織大規模的“非遺進景區”活動,以文藝節目展演、代表性非遺項目圖片展、相關法律法規宣傳、非遺美食品鑒、非遺技藝培訓、“云游非遺影像展”、非遺購物節等活動進行宣傳展示和展演。通過一系列“非遺進景區”活動,將非遺文化、非遺文創產品與景區文化、景區經濟相結合,助力山丹縣文化產業的發展,進一步提高景區的文化魅力。
在全面推動文化經濟,刺激旅游消費的大格局下,山丹縣非遺文創產品以商品的形式進行流通,成為當地文化、旅游和經濟共同發展的橋梁,一方面展現出山丹縣深厚的文化底蘊,另一方面打響了旅游品牌,把這些資源優勢轉化為特有的文化產業優勢,提高景區文化的魅力,推動“山水之樂”向“文化之樂”的升級,促進當地經濟繁榮發展。
供給“精致”旅游產品 增強文化遺產體驗
為改變非遺傳統技藝類產品“大眾的不精致,精致的不大眾”的現狀,山丹縣文體廣旅局專門成立領導小組,組織非遺傳承人和業內人士組成研發和營銷團隊,負責非遺文化的深度挖掘保護、傳承培訓、創新研發、銷售推廣等具體業務。同時,在全縣成立了音樂、美術、攝影、作家、書法、民間藝術團體等文藝協會10多個,形成非遺文化有組織、有管理、有培訓、有傳承的良好格局。做好非遺購物節、傳統工藝振興計劃、非遺工坊體系建設、非遺產品創意研發營銷等工作,推動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。通過非遺產品創新創意延伸,做好非遺與旅游相融合、傳統與現代相適應、藝術與實用相結合的文章,研發出“紅棗木”系列文創產品、麥稈畫小掛件、烙畫等系列產品,新設計創作的以山丹地域文化為特色的非遺文創產品共計20多個系列1000余種產品。
在山丹縣西北農特產品銷售中心設置非遺專柜,擺放非遺產品200多件,為非遺傳承人拓展了非遺產品銷售的渠道;并在非遺研發中心設立了非遺項目集中展示區和體驗區,并開展非遺技藝培訓、非遺研學咨詢等活動,長期對外宣傳展示,游客可以親身體驗剪紙烙畫、刺繡和鉤針編織的樂趣。依托西北文旅產品展銷中心、非遺研發中心,積極創作玉雕、麥稈畫、烙畫等具有山丹地方特色的非遺產品,設計制作旅游宣傳標志“焉支姑娘”,將非遺文化創意產品融入旅游發展,力求把厚重的產品進行輕松的、時尚的表達,實現了非遺文創產品搭上旅游的快車道。
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拓寬非遺文旅融合廣度
以傳統技藝與創意設計理念相融合為基礎、多元產業融合為核心,把絲路文化和悠久的烙畫工藝進行創意融合,在展現豐富多彩的絲綢之路自然景觀、人文景觀、民俗風情的同時,傳承和發揚傳統工藝,增添作品的人文氣息和地域特色,形成絲綢之路特有的地域文化創意產品。通過“非遺傳統工藝振興計劃”等活動,開展“長城腳下話非遺”、“衣以載道,文傳古今”傳統服飾手工折紙活動、“四壩彩陶韻千年”彩陶繪制活動、京劇人物DIY裝飾布畫制作、“巧手做龍舟,端午聚濃情”主題社教活動等,推進非遺博物館、體驗館和產業園全景式、活態化展示宣傳,打造文旅IP與非遺智慧景區建設,加強非遺互動體驗與非遺活態傳承保護,提升非遺傳承轉化的多樣性,促進非遺文旅成果有機循環,拓寬非遺文旅融合的廣度和深度,逐步實現非遺“產業興、百姓富”技藝多元傳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。
“牽手”旅游,讓非遺找到了一條“活化”的路徑,也將農商旅等不同產業結合起來,催生新業態、延伸產業鏈,推動產業轉型升級。在非遺傳承過程中促進城鄉跨區域協調發展,為文旅產業發展提供通感、多元、沉浸式體驗與交互創造的可能性,為山丹縣全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。
甘肅旅游概況
甘肅,簡稱“甘”或“隴”,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,省會蘭州市。位于中國西北地區,東通陜西,西達新疆,南瞰四川、青海,北扼寧夏、內蒙古,西北端與蒙古接壤。介于北緯32°11′—42°57′,東經92°13′—108°46′之間,總面積42.58萬平方千米。
甘肅地形呈狹長狀,地貌復雜多樣,山地、高原、平川、河谷、沙漠、戈壁,四周為群山峻嶺所環抱,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。甘肅地處黃土高原、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,氣候類型從南向北包括亞熱帶季風氣候、溫帶季風氣候、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四大類型。
|定制你的專屬旅行